1-2五族協和-1

(圖為五族協合的滿洲國)

[拍片動 機]

        好多年前,長天製作團隊因拍攝其他作品,經常往返大陸。某次在北京進行採訪時,東北的朋友饒富興味地跟我們說: 「你們知不知道在東北有一群講著閩南話的臺灣人,他們現在還活著! 」他說的是日據時期到大陸的臺灣人,這群人後來並沒有回到臺灣。那時候的我們還沒想到他們與滿洲國的關聯,因此聽到這個故事時,心中有點詫異,到底是甚麼原因,會讓在四季如春環境裡長大的臺灣人,選擇離鄉背井,跑去天寒地凍的東北討生活,而且還落地生根? 就是這個懸念,成了《臺灣人在滿洲國》的起點。過了幾年,遇到扶輪社的一個長輩,偶然向我們提到自己的父親曾在滿洲國當官,還講到現在在東北,有許多拿著臺籍身分的臺灣人後代,從沒回過臺灣。

    一群講閩南話的臺灣人,與一群未曾回過臺灣的臺籍後代,當我們把這兩條線對焦以後才發現,原來那都是滿洲國時期,跑去東北的臺灣人,所以才有了臺灣人在滿洲國這個題目。

    有了這個構想以後,就要開始去找他的故事。這才發現,原來許雪姬老師早在20年前就做過這個研究,而關於這個研究的討論,也就僅止於學界,幾乎沒什麼人把這段歷史的資料拿出來引用。我們對於這些故事被關在學術殿堂裡,感到非常可惜,更促成了我們想拍成這部紀錄片的決心,想想既然已有許雪姬老師的研究作基底,我們應該可以做更多影像上的發揮,於是登門拜訪,許雪姬老師得知我們的來意,表示在史料上會盡力協助我們,非常鼓勵我們在她的基礎下挖掘新的史料,然而研究發表至今已過去20個年頭,很多當初受訪的人已經過世。我們只好從零開始,一個接著一個找,抽絲剝繭慢慢地把這些人找出來,但就是找不到謝介石。光是找他,就找了兩年之久。

    其實這段歷史讓我們最驚訝的,還是臺灣人當初複雜的國族認同。尤其是連換了五個國籍的男主角謝介石。到底那時的臺灣人是認同大清帝國,還是認同日本?之所以去東北闖蕩天涯,是因為溥儀?還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是清朝人,所以想去幫助他建國呢?或是你認為自己是日本人,因此想去協助治理滿洲國? 30年代的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積極建設之下,發展相對穩定,為甚麼還會有5000餘名臺灣人在這樣的承平時代,依然選擇離開家鄉,跑到東北發展?這些,是我們最初的疑問。 

    一場甲午戰爭,把我們的內地從大陸變成日本,兩個祖國的牽引,讓很多臺灣人在複雜的情緒中掙扎,但我們並不認為這種複雜的認同是一種錯亂」,因為這一切並沒有誰錯誰亂,關於自己的歸屬,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答案,這個答案會隨著時代、環境的不同而改變,唯一不變的,是臺灣人這種該說是務實呢,還是不願與過去撕裂的性格。只要沒有重大的急迫性,我們其實是不會想主動去解決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。而這座島嶼似乎年復一年地深陷在曖昧不明的窘境中,無法脫離。 

為了製作《臺灣人在滿洲國》,我們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去尋找有滿洲國經歷的臺灣人,他們有的是在滿洲國出生、有的是在小時候從臺灣去了滿洲國,然後帶著這些記憶在戰後回台,這樣一群人在臺灣所剩不多,而留在東北有著滿洲國經歷的臺灣人又更少了,從戰後約1000人至今,剩不到100個人。為了找到他們,長天製作團隊前前後後一共去了四趟東北,盡了最大的努力將這些資料蒐集起來,將這些原本分散兩地的故事,串連成一段完整的篇章,但迴盪於片格之間的,還是國族認同的矛盾,而這股氛圍一直迴盪到今日。

 

[情感平反]   

如前述,在尋找《臺灣人在滿洲國》相關歷史資料時,才發現關於當時的故事記載甚少,我們只好透過口述及其他資料相互比對、考證,才得以拾回這段被遺漏的篇章。而這段歷史之所以不被注意,跟當時從滿洲國回來的臺灣人心態大有關聯。他們對自己當時的經歷感到羞愧。當年,日本是侵華戰爭發動者,然而他們的戰敗,是因為美國向日本投下的原子彈,國民政府才成為戰勝國。不過在那個烽火連連的紛亂年代,勝利之神不會永遠眷顧同一個陣營,在國共內戰中失利的國民政府,因此輾轉來到了臺灣,而國民政府所面對的臺灣人,有絕大部份曾當過日本兵,幫日本打仗,這些曾經是敵人陣營的臺灣人,身份尤其矛盾。還有一群人曾經協助日本人建立滿洲國,更雪上加霜的是臺灣颳起的228風暴和白色恐怖,對這群臺灣人來說,整個大環境充滿危險的,而國民政府所撰寫出的正史視野,只會讓他們更羞愧於承認自己的歷史,在意外人的眼光,甚至認為自己是漢奸。 

 他們的生命故事僅在家族內部流傳,很少將其有系統的大量的發表。前前後後總共5000多名臺灣人前往滿洲國,然而關於滿洲國的文學,就只有鍾理和,寫下了許多描繪滿洲生活的故事。不承認滿洲國的國民政府,差點讓這段歷史不見天日。 

我們要去平反的,是將歷史還原到當時的狀態,才能讓他們重拾最真實的情感。因為歷史的氛圍要被還原,才能了解他們當時為什麼做這個選擇。不論好壞,都是歷史的一部分,都是曾經發生過的軌跡,我們都要記錄,這是身為歷史影像工作者的責任,受委屈的該被安撫;不被公平對待的該被公平對待,對社會才是有意義的事。當我們開始去正視一段歷史、試圖去了解一段歷史時,其實對那個時代的人而言,儘管有些已仙逝,但他們的心情,或是他們在曾經活在那個年代的靈魂都是有撫慰效果的。像是自《臺灣人在滿洲國》網路宣傳開始以後,收到了一些網友回饋。像是父親在滿洲當醫生時,總是偷偷躲過日本人的視線,幫助在東北的臺灣人,然而這段經歷卻在東北解放以後,成為不光彩的過去...

 

我們之所以拍攝紀錄片,就是想撫平他們的缺憾,更何況是還在世的這群,儘管分隔兩岸之間,但傳播是無遠弗屆的,相信透過影像的力量、故事的深度,那股暖流能夠直達他們的心底。 

隨著時代的過去,我們回看這段歷史,會發現當時這些「偽」滿、漢奸等稱謂,其實是出自中國為核心的史觀價值。

 

[另一個史觀]

我們已經很習慣用漢人文化為中心的史觀思考。我們從小接受歷史概念時,很少去質疑他的客觀性,中國近代史其實是充滿偏見的歷史,像是我們稱不屬於漢人正統的清朝為滿清,你掛個滿在前面,就是一種歧視。我們希望藉由歷史紀錄片,提供人們一個重新看歷史的視角,並反省以漢人為核心的歷史角度。 

讓我們回到這段錯綜複雜的二戰時期,日本對外擴張四處侵略的歷史。儘管滿洲國在當時是一個被扶植的傀儡政權,但國家名稱前面從來沒有加上「偽」。偽滿這個說法是在戰後的審判法庭上才出現。因為我們對於歷史其實不太會去懷疑,或是對這些說法產生疑問。 

如今我們將歷史還原到最真實的狀態,讓現在的臺灣回頭看這段歷史,我們相信有一部分臺灣人是可以接受滿洲國這個說法的,但另一部分的臺灣人也許無法接受,因為對他們而言,那是一個偽政權。儘管會有不認同的聲浪,但並不代表我們是錯的。我們對歷史發出疑問,站在還原歷史的立場,滿洲國就是滿洲國,這樣去看近代史,才能有更清澈的頭腦、更無分別性的觀點、更全面性的了解,希望能讓更多人能對這段歷史有所感觸,去思考不同立場的史觀,是我們的企圖。畢竟當歷史離我們越近,其真實性便離我們越遠,因為我們對他仍留有情感。

我們為何不說「偽」滿 ? 因為對《臺灣人在滿洲國》裡,那些重新撥雲見日的故事來說,這樣的說法實在太輕率,也太無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長天傳播Sky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