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密之四、運台黃金四大密存金庫

 撰稿人:丁雯靜   

圖文編輯:陳岱妤 / 傅琦  監修:陳郁婷

 國庫黃金的存放地.jpg  

1949年前後,蔣介石調度的金庫,主要分布在中華民國政府的各大統治區內;它們分別是上海的中國銀行、廈門的中國銀行分行、台北總統府旁的臺灣銀行,以及台北的中正紀念堂,也就是當年軍需署的軍用庫房。

直至1950年以後,所有黃金都進了臺灣銀行,而且當1968年,中央銀行在台灣復行,並且在新店山區興建「文園」之後,中華民國擁有的黃金(還包括銀等有價金屬),才又全數回到央行的金庫。

 

●金庫一:上海中國銀行金庫

申報_19460826_中國銀行大保險庫_規模雄偉舉世無雙.JPG  

中華民國統治大陸時期,中央銀行的國庫是設立在中國銀行的地下金庫。根據上海申報的報導指出,中國銀行的金庫不但在建築上獨步中國,金庫的構造也是當年全亞洲最堅固、最先進的;它不但機關重重,而且連砲彈都攻破。

宋子文參加中國銀行典禮02.jpg    

打開中國銀行的建築史,我們發現,1936年,時任中國銀行董事長的宋子文,也就是宋美齡的大哥,親自主持了中國銀行的奠基大典,並且由妻子張樂怡親自將封裝好的建築設計圖,埋進地底,因此增添了中國銀行金庫的神祕感。

申報_19361010_中國銀行_新廈今日行奠基禮.JPG

根據上海解放後,第一位進入中國銀行金庫的解放軍張振國描述,金庫的大門很大、很重,金庫內至少有三個籃球場大;進入金庫前,他先看到一排排的保險櫃,進入金庫前,還有一間辦公室,這是管控金庫和保險櫃人員的辦公地點。

宋子文參加中國銀行典禮01.jpg  

另外,當年中國銀行在上海外灘還有專屬碼頭,這樣的條件,讓蔣介石計劃運出中國銀行的金庫黃金時,提供了更隱密而快速的捷徑。值得一提的是,中央銀行當年就位在中國銀行的隔壁(分別位於今天上海外灘中山東一路23中山東一路24)。因此,當時央行總裁俞鴻鈞進行黃金密運作業時,可以透過央行的地利之便,進行全方位的掌控。

 

001.jpg  

●金庫二:廈門鼓浪嶼中國銀行分行

        距離廈門不到一公里處的鼓浪嶼,是廈門人心中的文明島。清朝末年期間,這裡更是各國駐外大使館的所在地,不少福建富商這些大家族,包括板橋林家,在鼓浪嶼都有花園別墅(菽莊花園)。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,抗戰勝利後,鼓浪嶼成為各國銀行的辦事處和分行,中國銀行也在這裡設立分行。由於,鼓浪嶼進出人員相當單純,地理位置比較隱密;再加上,距離大陸的台灣位置,相對較近;進可攻,退可守。因此,成為蔣介石的存放軍費金庫的重要基地。

根據廈門經濟副刊記者洪卜仁表示,1949年初,廈門就傳出,蔣介石要到鼓浪嶼居住的消息,因為廈門出現了不尋常的異動。蔣介石侍衛長石祖德調到廈門擔任警備司令,後來,蔣介石沒來,卻運來了黃金、白銀。鼓浪嶼中國銀行金庫,位於現在鼓浪嶼「錢幣博物館」的位置。1980年代,鼓浪嶼中國銀行經過重新改建,因此,我們完全找不到當年金庫的痕跡。

根據鼓浪嶼建築師葉力表示,當年改建時,他曾經到金庫內看過這個傳說中的蔣介石的「戰時金庫」。葉力說:「金庫的位置,位於建築本體的中間,金庫裡頭,有一個個抽屜(保險櫃),裡頭放著古董、金器等,但金庫的面積並不特別大。」

鼓浪嶼金庫,有兩個相當特殊的地方。首先,鼓浪嶼的黃金存量,是蔣介石不願曝光的戰時軍費,主要用於國共內戰。但是用在哪些軍隊,並沒有記錄。當年調度軍費的軍需署長吳嵩慶,生前曾經對兒子吳興鏞表示,「老總統說要給哪一個部隊,他不敢在他面前記,擔心留下(紀錄)老總統懷疑。」其次,存放在鼓浪嶼的黃金,是轉存到吳嵩慶的名下,而不是軍需署的名下。

簡單地說,吳嵩慶是蔣介石軍費調動的白手套。為了讓黃金的過渡有所根據,央行、財政部和軍需署,三方面(劉功芸、徐堪、吳嵩慶)都簽訂了一份草約,同意吳嵩慶以個人名義,暫時預支國庫黃金。這是蔣介石動用國庫黃金的辦法。在中華民國危急存亡之秋,蔣介石想好了所有退路,讓鼓浪嶼的戰時金庫,暫時脫離監控,儘管大陸江山沒保住,但他終究是調動金庫的權力者。

鼓浪屿老照片1.jpg  

    如今這張當年全體同仁的合照(後右前一 建築),是目前現存的一張照片。從中可以看出鼓浪嶼中國銀行當年的建築風貌。

 

 台灣銀行舊景.jpg  

    金庫三:台北 台灣灣銀行金庫

     臺灣銀行在「日治」和「國府」來台時期,是台灣的貨幣發行機構(分別是「臺灣銀行券」和「舊台幣」),也是當時台灣金融業的龍頭銀行。日治時期,臺灣銀行海外機構遍布在日本、大陸、香港、東南亞、紐約、倫敦等地,是日本南進的投資機構。因此,1939年,臺灣銀行總行建造完工的金庫,堪稱世界等級的。根據臺灣銀行的建築設計圖,我們可以看出臺灣銀行的金庫位置,是位在建築本體中央的地下一樓。根據臺灣銀行老員工劉明朝表示,進入金庫需要經過長長的通道,金庫的牆壁和主建築牆中間用泥土隔開,整座金庫是以鋼筋鋼板所建造,外界根本沒法進入,號稱當時最大的炸彈,也沒有辦法破壞。臺灣銀行金庫如此先進,運到台灣的黃金,毫無疑問地,一定得放置在臺灣銀行的金庫保存。

台灣銀行本電金庫.jpg  

事實上,台灣光復後,臺灣銀行僅僅剩下3.4萬兩黃金。從1948年底,第一批黃金運進臺灣銀行金庫以後,金庫內的黃金就高達203.4萬兩。當年台灣省議員為了瞭解黃金運到台灣的情況,還特別進入金庫參觀,藉以安定台灣的民心。從照片中可以看出,裝載黃金的木箱上,還貼著寫上金圓券準備金的封條,從這點即可證明,黃金的確來自上海中國銀行的金庫。從中央行的檔案資料來看,存放在臺灣銀行的黃金,並不屬於臺灣銀行的資產,只是暫存在台銀。這些黃金一是發行新台幣準備金的80萬兩,以及臺灣銀行發行的「黃金儲蓄」。

        19506月以後,從大陸撤回的所有黃金,包括聯勤財務署的黃金,都放進了臺灣銀行的金庫。這個維繫中華民國命脈的金庫,在央行的金庫完工後,就退出了負責存放國家黃金的任務。

 

董德成手繪的聯勤總部金庫示意圖.jpg  

●金庫四:現台北中正紀念堂  原聯勤軍需署庫房

1949年運抵台灣的黃金,並不是全部存進臺灣銀行金庫,其中,供應軍費調度的黃金,例如,第二批海關總署運來的10萬兩(194911);第四批(194926)空軍運來的55.4萬兩;以及從大陸各地撤退回來的黃金軍費,都存進了聯勤軍需署的庫房。

事實上,我們從「國家檔案局」國防部的年度資料發現,獨缺1949年的軍費明細。針對1949年軍費明細不清的情況,195356年期間,台北地方法院(一次)、監察院(三次)和審計部(一次),陸續向央行展開卷宗調查,但因帳表殘缺不全,到最後都不了了之。1958年,俞鴻鈞擔任行政院長時,曾經因為「外界質疑,從上海運出的黃金總量有短缺之嫌」,而被立法委員質詢。俞鴻鈞說:「上海庫存黃金搶運台灣,因繫於非常情勢之下,奉命作緊急撤退,致攜帶帳冊不全,且部分原經辦會計出納等人員,未能來台,致對撤退帳務無法清理。」

關於1949年黃金帳目不清的原因,其實,俞鴻鈞說出了部分真相,但更重要的原因是,國共內戰時,有些運到戰地支援軍費的黃金,在黃金抵達時,軍隊突然投向共產黨,這種情況屢見不鮮。根據負責軍中黃金調度的聯勤軍需署長吳嵩慶的日記記載,當時蔣介石很難判斷,哪些部隊是支持他,但很肯定的是,如果軍費黃金不送進戰地,這些部隊最後勢必轉向共產黨。另外,吳嵩慶的兒子吳興鏞也表示,父親對於到底應該給部隊多少軍費,非常難拿捏;給多了,給少了,給快了,給慢了,都會挨蔣介石一頓罵。再加上,蔣介石答應要給的黃金數字,吳嵩慶不方便當場記下來(因為擔心蔣介石起疑心)。因此,用於國共內戰的黃金數目,在統計上,的確遇到了大麻煩。

根據當年聯勤財務署收支司副司長董德成,生前的手繪圖可以看出,財務署的黃金庫房,座落於中正紀念堂,愛國東路和杭州南路口。董德成生前表示,金庫雖有兩道鎖把關,但因為建於地面上,所以配有專人看管,而且金庫是普通的軍舍改建而成的。整個庫房只有十來坪,一箱箱的黃金和銀元堆疊在一起。軍方到台灣初期,發放軍餉,主要都出自這個金庫。只是這個財務署的金庫並沒有使用太久。19506月,韓戰爆發,美援陸續來到台灣,聯勤財務署就將剩下的12.5萬兩黃金,連夜交進臺灣銀行金庫。這意味著,19506月以後,國軍軍費的使用已逐步正常化。

 

新店文園現景.jpg   

最後金庫儲存地:新店文園

        位於新店烏來的文園金庫,其實是央行最擔心曝光的地點。事實上,這座位於烏來山區的金庫,在行經烏來「新屋路」的山路上,並不醒目;再加上,看管文園的憲兵,主要站在黑色的大鐵門內,因此,並不容易被發覺。

    根據瞭解,文園金庫的位置,就在文園的山洞內,山洞門口被樹林和花叢覆蓋,從外觀根本看不出是一個山洞。整個文園有好幾座山洞(每座山洞都存放著不同的有價稀有金屬),要進入山洞,得打開厚重的鐵門,並且打開三道鎖,走進長長的隧道,穿過三道不銹鋼門,才算進入黃金庫房的通道。黃金被分類保存在不同房間,想要看到黃金,得再打開一扇不銹鋼鐵門。央行庫房的黃金,被放置在架設整齊的玻璃櫃上,所有的數量和黃金含量,在櫃上都有清楚的標示。櫃子的上方,還設有保全系統全天候監控著。

        根據央行資料顯示,上海金庫運出的黃金,最後繳回文園金庫的共108萬兩。一甲子過去,台灣歷經經濟起飛的年代,開始累積大量的外匯存底,期間,央行也陸續買進不少黃金,現在台灣央行的黃金存量共1,362萬兩黃金,重約510公噸。當年從上海用剩入庫的黃金,僅占目前黃金總存量的8%,而文園也將不同黃金的純度歸類。因此,這些黃金已經分別存放在文園的金庫山洞裡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根據上海地方志記載,19495月以後,整個上海地區最後只剩6,180黃金。但根據吳興鏞從大陸學者武力的研究報中發現,當年共產黨不允許黃金、銀元買賣交易,最後老百姓只好交出家中的黃金,單從廣東省一個省拿到的黃金就高達740萬兩。

吳興鏞認為,從這點可看出,共產黨從一個省兌換出的黃金,就高於當年中華民國政府的金庫存量(450萬兩),因此,共產黨的執行魄力,還是高於國民黨。他強調,上海金庫被淨空,對上海金融確實造成衝擊,但是不是因黃金不足造成,造成大陸老百姓變窮、變苦,他則持保留態度。不過他認為,當年上海國庫黃金的確是屬於全中國人民,被運到台灣,讓台灣的政府、軍隊和老百姓使用,我們仍是要有感念的心情。

 

附註:大陸現在國庫的黃金存量,共2,108萬兩黃金,重1,054噸,外匯存底居世界第一。

 

 

20110402─黃金十大受訪者之一─陳履安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長天傳播Sky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